当苏格兰风笛遇见东海茉莉

2025年3月4日,加拿大顶尖学府麦吉尔大学(QS世界排名第29位)在宁波紫荆汇完成建校204年来的创举——首次于主校区外举办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像国际知名教育家、慈善家,也是紫荆汇项目的发起人包陪庆教授颁发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亦是首次把颁奖学位的仪式放在中国,标志着中加两国的教育与文化交流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典礼汇聚多国政商学界精英,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奥地利驻华大使Andreas Riecken及夫人Elisabeth Riecken、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Helmut Rakowitsch、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陈家妮、省海外联谊会常务副部,宁波市委常委、宁波海外联谊会会、市统战部部长、宁波政协副主席等嘉宾出席。麦吉尔大学校长H S Deep Saini、麦吉尔大学环球事务拓展副校长Anja Geitmann等校代表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参加仪式的还有香港科技大学代表、芝加哥大学代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副校长级。麦吉尔大学世界各地校友们、包陪庆教授妹妹及丈夫,包陪庆教授儿子包文骏、包玉刚实验学校理事会成员以及来自香港的亲朋好友。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学术典礼,以独特的文化融合设计,成为全球化教育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既是对包教授毕生致力于教育创新、艺术发展及社会公益的崇高致敬,也彰显了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机构突破地理边界的新实践。

风笛茉莉共谱文明交响

仪式以苏格兰风笛手吹奏的编曲拉开序幕,三首曲目巧妙切换:麦吉尔校歌追溯学术传统,苏格兰民谣致敬麦吉尔大学创始人的故乡情结,加上中国的《茉莉花》的演奏,带来既有独特风味的文化,更加上中国元素。风笛声中,校长Deep Saini率学术团队与包陪庆教授步入会场,完成跨越两个世纪的学术精神传承。

教育无界:从蒙特利尔到东海湾

麦吉尔大学校长在致辞中强调:”这一最高荣誉不仅表彰包教授在教育平权、艺术传承及社会公益中的卓越建树,更致敬其将知识转化为社会变革力量的实践智慧。”作为该校1969届社会工作硕士校友,包陪庆的人生轨迹印证了教育跨越地域的力量:从普渡大学到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专业,从香港大学儿童心理学教席到创办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她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搭建教育桥梁。其推动的”包玉刚奖学金”、四川白内障复明工程等公益项目,更是将学术理想延伸至社会关怀。

荣誉时刻:服务型领导力的世界回响

全球合作事务副校长Anja Geitmann在授予学位时特别指出:”这顶博士帽承载的不仅是学术荣誉,更是对’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时代诠释。”包陪庆教授以双语致谢时,将个人成就归功于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同行者:”这个时刻应当成为打破偏见的桥梁——当我们以知识为纽带,便能跨越地域鸿沟,在教育与研究中缔造更平等的社会图景。”

这番发言与其践行的社会服务形成呼应:作为横跨商界与学界的典范,包陪庆教授的人生轨迹勾勒出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从普渡大学到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专业,最终在麦吉尔大学完成社会工作硕士深造,她始终将学术追求与社会使命紧密结合。在香港大学执教期间开创的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在长三角地区推动的教育平权实践,以及在环保与性别平等领域的先锋探索,共同构筑起其”服务型领导力”的立体图景。

生煎与披萨的“较量”

仲冬十二月,東泰祥联合MAMMAMIA!在東泰祥愛琴海店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活动。

“对阵”双方是上海市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单位东泰祥生煎馆和获得世界披萨协会认证的MAMMAMIA!意大利餐厅。比试的“功夫”是:中国上海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生煎馒头制作技艺和意大利正宗拿波里比萨制作技艺。

本年度意大利总理、总统相继访华,并到访上海。中国和意大利两国都有各自精彩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美食文化,两国也有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这个活动双方本着“以武会友”的精神,向中外来宾和美食媒体呈现一次餐饮厨艺界的深度文化交流。

东泰祥的生煎师傅和MAMMAMIA!的披萨师傅在东泰祥爱琴海店的厨房里争分夺秒地切磋,同时亦在狭小空间内紧密合作,为各位评委和媒体贵宾制作正宗美味的传统上海小吃生煎和传统拿波里小吃披萨。

意大利顶级厨艺学校Alma毕业的美食评鉴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浙江卫视等美食节目特约嘉宾康缇先生评鉴说:中国和意大利是真正的兄弟,两国饮食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东泰祥和MAMMAMIA!两家都追求用料新鲜,保证质量。MAMMAMIA的披萨很正宗,食材健康,如果上碟速度更快会更香。东泰祥的肉馅可以吃出新鲜肉的味道,和薄皮脆底一起吃很好吃。

双方的总经理为这次在上海举办的跨国跨文化餐饮联合活动做了完美结语:东泰祥总经理顾欣首先感谢了MAMMAMIA!全体团队成员的热诚合作,同时表达了两个企业对高品质和高标准的共同追求和对传统味道的坚守。而MAMMAMIA!总经理UMBERTO亦对东泰祥的合作邀请致谢,同时表示MAMMAMIA!扎根中国十几载,初心就是将正宗的意大利美味带入中国。

影写上海百年——“上海:摄影之都 1910 年代-2020 年代”正式开幕

2024 年 12 月 24 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隆重推出迁址新馆后的第二个重磅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 年代-2020 年代”。本次展览由顾铮策展,汇集了 35 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 268 件作品以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及展品 80 余件/组。展览以上世纪初就活跃于上海的丁悚、朗静山、陶冷月、金石声等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呈现了“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本次展览是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继开馆大展“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
响”之后,再次以百年上海为主题的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视觉史诗。

摄影与城市的双重凝视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在关注、影写上海崛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影从未缺席。变动不居的上海为摄影提供无尽素材,摄影为上海的成长不弃涓滴,尽数记录,虽有遗失,但终成影像上海的汪洋。正如策展人顾铮教授所言:“摄影与上海互相成全”。

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窥见上海百余年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契机,更呈现了摄影这个观看手段在这段时期里的演变与突破。展览以线性结构为主轴,以“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特别呈现”四大板块为脉络,以“江河对视”“繁花时光”“街头剧场”“记忆相册”“都市更兴”“眺望视点”“观看实验”“虚构图景”等八个单元徐徐铺陈,展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叙事空间与动线设计

展览的设计动线结合了策展思路与叙述逻辑,引领观众步入一场跨越百年的摄影之旅。进入展厅,观众首先置身于“光影前驱”板块。这里聚焦于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摄影实践。这一时期的摄影家和艺术家通过实验与探索,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河对视”单元则以陆元敏的《苏州河》系列与张春海的《黄浦江》系列作品展开对话。黑白墙面的设计巧妙区隔江与河,两条孕育上海成长的母亲河在影像展示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比照。展区内还融入了澎湃新闻发起的“上海声景”项目,通过从苏州河到陆家嘴滨水地带的声音采集,为影像叙事注入动态的声音维度,强化了观众的现场感官沉浸感。

在“特别呈现”板块中,展览通过一系列物证——如作为上海轻工业产品重要代表的“海鸥牌”国产照相机的历史展示,以及对1956年“上海出口商品暨国外商品展览会”的历史场景还原,彰显了上海在工业、经济与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和对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贡献。这一板块以实物、文献、展柜等形式再现历史,为观众搭建出沉浸式的视觉空间,使观众得以重新认识上海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在随后的“街头剧场”单元中,摄影家郭博镜头下的石库门弄堂场景被放大,为观众营造出自由穿梭于弄堂与展厅之间的交错体验。在这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目的日新月异、市民生活的变迁,通过影像与装置的交织呈现,凸显了摄影叙事所具有的独特社会意义和价值。

1996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开通不久的某日,摄影师侯剑华在人民广场站站厅看到一对情侣在用公用电话机打电话,他迅速将他们与墙上背景相映成趣的形态拍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他“地铁”专题的系列拍摄。在“记忆相册”单元,展厅特别复刻了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的场景,立体呈现侯剑华等摄影家的作品,也和美术馆所在地理位置人民广场形成巧妙呼应。展览利用场景设计,将地铁车窗作为视觉框架,观众可通过窗户窥见“都市更兴”单元中徐昕关于城市形貌变化的深情凝视,以此创造出激发观众共鸣的虚实交融的独特观展体验。

“观看实验”单元尝试颠覆传统的观看方式。艺术家廖逸君的作品将相机镜头对准观众,使观众从凝视者转变为被凝视者。“虚构图景”单元则利用丝绒窗帘与镜面营造戏剧性氛围,展示了艺术家们以摄影为媒介构建的虚拟场景,为展览增添了戏剧张力与无限想象。

展览尾声,艺术家马良的移动照相馆为观众提供了亲身参与肖像摄影拍摄的机会。观众可在美术馆所营造的场景中拍摄照片,带走一份个人专属的独特艺术记忆。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会看到几代摄影家、艺术家通过摄影表征上海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丰硕的成果。他们以丰沛的作品体量为保证、以独特的观看取径与风格为特色,通过不断创新的摄影方式凝视上海,也被不断变化的上海所激发,持续创造出具有高度都会性的都市影像,使之汇入都市文化的洪流,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是,摄影之都。

本次展览将于2024年12月25日对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2025年5月5日。我们诚挚邀请您一同走进这段光影交织的历史,感受上海作为摄影之都的非凡魅力。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威海路48号5-6F

2024医专委第四届年会暨“创新科技 智领未来”论坛在沪召开

10月26日,2024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创新科技 智领未来”论坛在上海顺利举办。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会长孙建平,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副主任赵蓉,联合会副会长简大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潘焱,联合会副会长、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医专委)主任朱同玉,联合会医专委常务副主任徐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沈兵,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林光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孙金峤,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韩森,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周倩,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陈中建,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上海各大公立医院代表,上海德济医院院长郭辉,上海和睦家医院院长刘英姿,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韩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旅游会展局、旧金山旅游局代表等各界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中国区医疗行业总监、生命科学行业总监Mr.Mike McCourt,菲律宾驻沪总领事馆-菲律宾国家旅游局上海代表处旅游领事雷亚司在线参会。

上海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李强主持了开幕式。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医专委主任朱同玉致欢迎词,朱主任表示医专委作为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始终致力于推进上海健康服务的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建设。医专委建立了6个专业分类,为包括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第三方服务、医疗投资、康复养老、国际化医疗、专利转化和专业实验室等领域的170多家会员单位提供交流合作创新的平台和服务。医专委成立四年来开展了188场活动,参与制定了三个创新标准,始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医疗资源优惠配置和高效地利用,深化医疗服务的交流合作。

联合会孙建平会长表示,医专委成立四年以来,状态上始终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在朱主任的带领下,医专委团队始终保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和执行有效。在全国乃至全球健康产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机,创新科技,智领未来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在上海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指导下,医专委积极推动医疗科学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便捷、高效和精准的智慧医疗,联合会也会继续大力支持医专委坚持做好上海健康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平台,为上海医疗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将上海打造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做出卓越贡献。

出席大会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蓉表示申康中心跟随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前进步伐,通过“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打造重症医学数字孪生平台、临床专病数据库共享平台和综合绩效管理评价与促进平台等,深入推进市级医院智慧服务、智慧医疗和智慧管理的创新实践,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牵引的服务流程再造、服务能级提升和管理水平提高,促进市级医院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医专委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服务协调自律发展,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织的相关活动和论坛也为市级医院与企业中小型研发机构之间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协作搭建专业服务平台。期待医专委能够继续促进医疗服务领域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和各界一起支持市级医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持续的交流合作,探索医疗服务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贡献更多医疗服务领域的上海方案,上海标准。

经信委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潘焱表示,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肩负着为全力打造与卓越全球城市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契合的智慧科技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重任。医专委在推动智能医疗发展,医疗数字化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支撑创新的重要基石。希望医专委继续通过创新科技的力量,推动医疗服务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医疗服务、科研成果转化、医疗科技创新的飞跃。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中国区医疗行业总监、生命科学行业总监Mr.Mike McCourt,菲律宾驻沪总领事馆、菲律宾国家旅游局上海代表处旅游领事雷亚司在祝贺本届大会和论坛顺利举办后也发表了对于国际医疗旅游和国际医学交流发表的合作展望,期待在医专委和各界的帮助下与更多的医院和医学院等开展交流与合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的发言开启了颁奖典礼的序幕。罗书记表示,评审工作已经开展到第四年,近年来,上海通过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体系,加速培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卫生健康发展总体目标。

为表彰上海市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医专委的委托,评审专家团依据全市12320市民热线工单反映的每万诊疗人次的投诉率作为医院诊疗服务质量的指标,同时参考医院诊疗服务量以及CMI指数,再根据复杂度以及历年期望投诉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的标化率来作为诊疗服务质量的指标。

获得“年度医疗优秀服务奖”的单位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的13家单位。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是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不竭动力。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宁健康)、上海德济医院和中预生命(上海)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年度优秀医疗创新奖”的荣誉。

医学科普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设立本奖项在于表彰在医学科普的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他们有的是粉丝数十万乃至百万级别的互联网科普大V,活跃在多个自媒体平台;有的是深耕医学科普的一线医生,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通过一次次进社区、下基层、办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有的是市级科普比赛的获奖者,有科普视频、书籍等累累硕果;有的则是从事科普管理和组织的工作者,作为幕后英雄,为医护打造完善平台、提供有力保障。获奖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大众,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年度优秀医学科普奖”的获得者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何义舟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高鹏医生、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陈静、上海长海医院肾脏病科董睿教授、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黄可南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季林华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妇产科孙旖医生、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小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刘洋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闫奕欣医生、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妇科齐聪教授。

大会还颁发了年度优秀科技贡献奖、年度优秀专利转化奖、年度优秀公益奖、年度优秀会员奖、国际医学交流促进奖等共计八大奖项。

上海德济医院郭辉院长就《学科创新 面向“一带一路”》的主题做了主旨演讲,万达信息智慧医疗实验室负责人吕传峰就《医疗AI大模型:数据驱动的医疗创新探索》的主题展开论述,卫宁健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总监刘鸣谦就《大语言模型在医疗场景的实践落地》和与会专家们分享了观点。

围绕着《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大模型元年——医疗垂类模型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医疗高地——上海如何打造国际医疗中心》和《新媒体时代的医疗健康传播》四个主题,开展了圆桌论坛。

本次大会围绕着“创新科技,智领未来”主题,不仅体现了对于AI人工智能在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全方位布局和基于智慧医疗相关产业发展的展望,更是对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现代化智慧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通过科技领域的创新和交流,多产业跨界合作,探讨医疗健康科技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全方位,不同维度的合作交流平台,及时分享政府最新政策,企业界和学术界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研究成果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碰撞思想的火花,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通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来共同推进、探索医疗领域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奥乐齐携手上海名牌永久,“9.9元也能要自行车”活动惊喜来袭!

9月7日至9日,平价社区超市ALDI奥乐齐将于上海五角场创智天地广场店举办以“9.9元也能要自行车”为主题的限时促销活动。

此次活动,ALDI奥乐齐携手中国自行车领域的老字号品牌——永久,共同推出限量版联名自行车。这款自行车经独特设计,巧妙融合了ALDI奥乐齐与永久两大品牌的经典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既健康又时尚的出行方式。活动期间,在指定门店当日单笔线下订单实付金额满390元后加购奥乐齐任意9.9元商品,并打卡晒图,即有机会获得¥9.9奥乐齐×永久联名自行车一辆。每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赠完即止。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ALDI奥乐齐始终坚守“平价社区超市”的定位,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ALDI奥乐齐不断扩充其“9.9元低价系列”产品,截至目前该系列已包含超500款产品,占全店产品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同时,ALDI奥乐齐进入今年便开始不断地主动把产品价格“打下来”,目前降价商品累计已近300款。近日,更是郑重承诺“总有新低价”,让消费者每次进店都能发现“新低价”。

此次“¥9.9也能要自行车”的限时活动,生动诠释ALDI奥乐齐一直以来坚持的“好品质,够低价”理念。未来,ALDI奥乐齐将不忘初心,继续以顾客价值为驱动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体验,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低价格的商品选择,让每一次购物都物超所值。

Better 7ogether如7而遇,长宁来福士七周年庆活力启程!

“Better 7ogether,如7而遇”, 长宁来福士七周年庆于6月21日正式启幕。周年庆期间,将有热血沸腾的欧洲杯奥运观赛盛宴、潮流品牌限定快闪、活力多元的运动社群活动等限定惊喜缤纷亮相,聚合专属长宁来福士的社群能量池,强化沪上年轻力休闲新趋势。不仅如此,长宁来福士还将在周年庆期间推出多倍积分、积分抢代金券、满赠好礼、打卡互动礼等多重惊喜礼遇,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超值的购物体验。

Better 7ogether活力开燥  赋予多元运动新能量

6月21日,长宁来福士“如7而遇,Better 7ogether”周年庆主题美陈装置落地亮相。超fancy清凉泳池、夏日撞色拳击场、复古轮滑场、休闲篮球休憩区、巨型观赛沙发等多个运动场景共同将绚烂夏日运动氛围烘托至极。消费者不仅可以拍照打卡,定格日常美好瞬间,还可以在这里与运动同好、亲朋好友一起观赛欧洲杯奥运会、参与多元运动社群活动,感受体育的别样魅力。多巴胺的尽情释放呼应着新世代年轻消费客群松弛的生活态度,运动、艺术、潮流的生活方式正在这里迭代新生。

此外,长宁来福士还将与lululemon、小红书、SNOWPEAK、国誉等国内外知名品牌、IP共同合作,打造“随时随地小动一下”、“大家运动会”等多个户外运动生活方式主题活动,增强运动与生活的链接,赋予运动更多趣味性,为消费者打造多元化的运动休闲场景。

周年狂欢多重礼赠 引爆今夏消费新动力

七周年庆期间,长宁来福士推出多重购物礼遇,包6月22日当日全场7倍积分、7积分抢餐饮、零售等多档代金券、消费满赠多重礼、打卡互动礼等多重福利,为消费者全方位提升购物快感。

不仅如此,本次周年庆还将顺应消费者消费升级趋势,联合Hazzys、CHAPTER HOME章回、TOMMY HILFIGER等场内数十家多家知名品牌为消费者带来长宁来福士门店限定礼遇,进一步丰富消费购物乐趣,为消费者带来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时空与文化碰撞  7周年揭幕东八区“Qi”妙序章

适逢长宁来福士7周年庆典之际,项目全新“东八区”品牌也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东八区”的名字源自商场所处的第八号地块。曾经城市发展的空白,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融汇商业、文化和休闲社交的新兴生活场域。当然“东八区”背后的名字并非止于地块数字,更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的敬意,在中华文化中,“八”与“发”谐音,寓意着繁荣和发达。商场秉承东方热情好客的传统,在日常的每一天,更在七周年庆之际欢迎每一位到访的贵宾。

长宁来福士是凯德集团在上海打造的第二座来福士,中国与新加坡同属于“东八区”时区,除了时间上的共鸣,更有一种文化和商业的紧密联系。在这个融合了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的独特角落,每位顾客都能感受到“东八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品味到充满活力的都市韵味。在这一段充满时空意义的宏大故事中,生活也被赋予多重美好寓意。

来到东八区,一系列新颖业态租户品牌将依次揭晓,其中云贵川特色系品牌梅果Ameigo在上海首发亮相。目前已有泡泡玛特、YI OPTICAL、I PRIMO、BLUEGLASS、STAYREAL、米桃、竹若、磁食、孔雀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深耕于此,未来亦将持续打造精致餐饮、年轻潮流、亲子家庭、运动生活等多元化业态矩阵,势将释放更多商业势能。

此次长宁来福士 “如7而遇,Better 7ogether” 七周年庆系列活动以运动为圆心,辐射了都市户外、家庭玩乐、宠物友好等多重社交属性,为消费者呈现丰富多样的消费体验、艺术文化体验。未来,长宁来福士将持续秉持凯德来福士品牌的优秀商业基因和国际化前沿视角,探寻艺术生活新灵感,打造品质消费新场景,赋能区域商业新活力,与城市发展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