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视造境 Promptoscape :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正式开幕

2025年7月26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隆重推出全新展览——“提视造境 Promptoscape: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展览由姚大钧、马楠联合策展,汇集了来自全球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AI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31件/组作品。

本次展览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是一次关于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机器合作共生、角力博奕的创作实践展示,也是一场面向公众与未来的艺术生成实验。作为 AI 艺术文献展,它是当下鲜活现状的一个小结,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报告。

人机共感空间,于此展开

人工智能的首轮冲击并未如技术进步主义所预言的那样,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反而是直击人类最宝贵的内核,造成思辨、创意乃至精神活动的大幅度外包与代理。AI 打击的直接是创意,是文化。在内核意义上 AI 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或说人类历史、文化、经验的总合。AI 对于艺术的意义,不在于技术,更不是科艺融合,而在于它所承载的人文、文化与精神维度。

AI首先撼动的,是我们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是艺术定义本身,以及艺术史的发展。这个展览想要唤起关注的,不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产出机制的表面结果,而是 AI 如何生成创意,如何参与意义的建构与形式的生成。从后设(meta-)的视角来看,AI 不再只是工具性地嵌入创作流程,更是作为“被讨论的创作对象”本身进入艺术叙事结构,是创作的主题。

“提视造境 Promptoscape: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即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英文标题“Promptoscape”一词结合了“prompt”(提示词)与“-scape”(场域、景观),指涉 AI 语境中由语言激活的多维生成空间。这种空间并非静态可观之“图景”,而是语义驱动下不断演化的视觉生成机制,是一种嵌套于人机语义回路之中的共感空间。它又包含着三重隐喻:landscape,承袭地景术语的文化生成传统,将生成图像标识为“新自然”建构;escape,指逃逸路径,是既有认知的临界出口;prompto,拉丁语中“迅疾、推进”之意,意指一种催化机制,是文化加速衍义的推动力。

五大场域,生成正在发生

本次展览分为人工情愫记忆复写幻觉机器、实验涌现言辞地景五大板块,分别对应AI在情感模拟、历史记忆、认知方法、生成过程与语言结构等领域的艺术探索与观念实践。

在“人工情愫 ”板块中,汇聚了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多位重要艺术家,包括加拿大人机协作艺术家 Sougwen Chung(钟愫君)、国际知名的AI艺术团体 Universal Everything、日本新媒体艺术家TAKAYUKI TŌDŌ(藤堂高行)、融合身体舞蹈与算法的乌克兰跨领域艺术家 Irina Angles等7位艺术家。他们通过生成影像、实时交互、行为表演、机器演出等跨媒介创作,共同探讨了AI 的进化是否必须以仿真或“类人”为目标?在“后人类”语境下,我们对生命、情感、意识的定义是否应该拓展衍义?

“记忆复写”板块中,德国跨界艺术家Boris Eldagsen,通过与 AI共同制作的系列影像,呈现了“从未发生”的虚假记忆,其中一幅作品曾获索尼世界摄影奖,但最终Boris声明该作品为AI创作而拒绝领奖,轰动一时。新加坡艺术家何锐安则以档案影像进入AI系统为起点,追问AI生成逻辑背后,历史记忆将走向何方;温辰旻在《兰芳实现》中通过AI重构南洋华裔文化乌托邦;越南艺术家阮太保的作品则以细胞自动机为算法织机,编织印象派与东方哲思的时空对话。本板块的作品,展现了AI最惊人之处,正在于它是可以反复再写的记忆体,即记忆、历史、现实都有被改写的可能。

AI 善于从大数据中提炼平均化的答案,却往往掩盖那些边界、异议、未解的问题。它以“清晰”、“快速”、“可预测”的外形替代复杂与绵延,让我们逐渐沉溺于一种被塑造的“简化的真实”幻觉之中。但艺术的抵抗性,恰恰在于寻找裂缝,从亚文化、视觉错乱与语言故障中,发掘被主流技术逻辑压抑的感知碎片与表达动能。“幻觉机器板块中,赵润东借作品构建算法美学中的错位现实,模拟失控系统下的叙事残片;邝智轶则挪用流行语汇,用神化对象的手法,游走于流行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对当代数字意识形态进行反思与揭露。幻觉,在艺术家的手中,不是错误信号,而是认知漏洞的创作入口,是让“被遮蔽的世界”重新显影的方式。

“实验涌现”板块的“实验”,意指不可知不可控的开放状态;“涌现”则是AI最迷人之处——一种在庞大算力与巨型语言残骸之间意外生出的灵光。作为“未来学研究中心”持续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本展区集中呈现了多位研究员的实验性成果,包括姚大钧的《战国百家》、邵立昊的《自在温柔之河》等。

言辞地景板块中,Christian von Borries的影像作品,呈现了全球首部由机器学习模型自动生成并现场演奏的交响乐;施政《泪光》中由AI生成的气象图像,都被镶嵌在由机器所生成的一段自循环的冰块融化过程里…… 在当代 AI 文化中,“提示词” (prompt) 已成为具有高度识别性的关键概念——它不仅是生成的起点,更是人类思维的投影媒介。

AI艺术的多实践图谱

本次展览的作品囊括了实时交互、行为表演、机器演出、观念艺术、具身智能、动态装置、未来摄影、观念国画、哲学说唱、AI 交响乐、汉字艺术、影像装置等横跨多重媒介谱系的作品。作品围绕多个交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包括:AI 艺术的文化语境、介入式古代哲学史、去中心化机器学习的美学后果、人机共情机制与感知交叉点、代理性 AI 的符号政治、身体性 AI 的知觉共情、人工生命的感性结构、历史记忆的模拟重构、亚文化与生成失真、AI 与人的存在对峙、极限视阈中暗含的认知转向等。这些议题并非抽象设问,而是在艺术实践中被真实激活的“问题-感知结构”。它们不只揭示 AI 作为工具的边界,更敞开 AI 作为语义共生体的可能性。建构起人机共演、协作博弈的实践现场,以及面向公众与未来的生成性文化实验场域。

展览开幕恰逢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提视造境》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官方特别推荐艺术展,也将成为WAIC全球嘉宾文化之旅中的重要一站。

本次展览将于2025年7月26日对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2025年11月30日。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威海路48号5-6F